前面有提到過,中國北方人,或甚至是日本人、義大利人喜歡吃的麵都是有嚼勁的

但唯獨中國南方的泉州人例外,喜歡軟爛的口感,而進一步影響到台灣

中國很多美食都是乾隆爺而聞名的,在當年那個沒有網紅也沒有美食節目的年代

乾隆爺因為常常下江南,因而莫名其妙多出很多名菜,至於是否為真,多已不可考

相傳麵線糊就是乾隆皇帝來到泉州羅甲村,這個村子甚麼都沒有,也不知道要拿甚麼來招待皇帝。

正好有一位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,拿出剩下的豬骨、魚刺全扔下鍋煮湯,再加入麵線碎與地瓜粉,做出一碗有模有樣的麵線糊

因而乾隆皇帝命名為"龍鬚地瓜粥"。

但以上均屬奇聞軼事,這大概也是最早的說故事行銷的濫觴。

不過篇故事大概也解釋了,麵線到後期還分為【魚湯派】和【骨湯派】的原因

到了後期逐漸變成以柴魚湯為底,以大腸和蚵仔單一食材為主的北部麵線,和加了肉羹和魚漿口味比較豐富的南部口味

故北部人習慣叫大腸麵線或是蚵仔麵線,而南部則多叫麵線糊或是麵線羹。

而麵線又大概分成紅麵線和白麵線二種

紅麵線(應該說焦糖色)是白麵線經過高溫蒸炸在脫水過程當中變色的,主要是便於保存

因此除了象徵富貴人家的豬腳麵線外,多數均以紅麵線為主。

而傳統的泉州麵線和鄰近泉州的金門,仍是以白麵線為主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lter07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